

《书法报▪硬笔书法》2025年10月1日第19期“硬笔人生”专栏赵克礼《二十年坚守 终得偿所愿》

二十年坚守 终得偿所愿
赵克礼
1988年,我出生于湖北阳新一个传统大家族里,兄弟姊妹多,从小家境贫寒,我未能接受任何正规书法培训,身边亦无良师指点,自学成为我踏入书法殿堂的唯一途径。从最初自学硬笔书法起步,到后来逐渐深入,我一步步从硬笔圈走进了更广阔的书坛。
小时候,我未上过幼儿园,只接受过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的私塾式启蒙教育。小学五年级之前,我一直在村祠堂求学,村里请了两位代课老师,带领几十个不同年级的学生轮流上课。课程通常只有语文和数学,其次是写字课,偶尔老师会根据学生的状态,随机安排体育或音乐课。就在这样简陋的学习环境中,我即便起初写字速度很慢,也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规范书写的习惯。每当同学们迅速抄完黑板上的试题,我仍在一笔一画地认真书写。放学回家,家人总见我埋头苦读,饭前饭后作业不离手。村里尚未通电,夜晚做作业多靠煤油灯或柴火照明。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是,半夜,我突然想起作业未完成,便摸黑起床,独自跑到屋外,借着微弱的光亮将作业一一写完。
我自幼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自律习惯,并将这份认真贯彻于书写之中。我对待书写极为严谨,下笔力求准确,不涂改。这一切都得益于我小学启蒙老师的严格要求。用家长的话说,“老师,孩子不听话,您就严厉地管教”。学生不写作业或字迹潦草、随意涂改,难免要受惩罚,包括冬天“打手板”“滚手背”。学生在学校受惩罚,回家也不敢声张,否则可能再遭一顿打。虽然我写字慢,却很少因书写受罚,也让我更加懂得了认真书写的重要性。
小学五年级时,我离开村祠堂,到村小学寄宿读书。我的作业常被班主任选为范本。每当我更换作业本,其他同学不论是否写完,也一律换新。这一规定让同学们纷纷借我的作业模仿,尤其是数学作业,我写几行,他们就照着写几行。那时黑板报盛行,我自然成为班里乃至全校黑板报的主力。小学举办的校书法比赛中,我几乎每次都能拔得头筹,成为“获奖专业户”。这些经历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学习自信心。
初中时,父母远赴他乡务工,我成了留守儿童,性格也逐渐叛逆。小学时每学期都能拿到学习奖状,初中三年却一次也未获得,有时甚至卷入“混混”行列,打架、逃课、早恋。
上世纪90年代,流行歌曲风靡全国,校园里也掀起了抄歌词的热潮。那时,几乎全班同学的歌词本上都有我的字迹,甚至别班同学也专门来找我“求字”。渐渐地,我的字引起了校领导和老师的注意。每当署名“赵克礼”、工整如打印体的试卷出现在眼前,总让人赞叹不已。考试后,老师常在班上点名表扬;阅卷时,偶有答错题,老师也因字迹清秀想酌情给分。后来,各科老师都拿我当练字榜样,我的试卷还被贴进校宣传栏公开展示。凭借一手好字,我成了校园里的“小名人”。任课老师常请我做助手,课上代抄试题、布置作业,课后帮忙批改;同学们喜欢借我的作业去模仿字迹,收藏我的本子,甚至找我代写书信。做完自己班的黑板报,还总被拉去别班帮忙。从小学到大学,我担任最久的职务就是“宣传委员”。
中学时期,我萌发了对文学的热爱。在电脑尚未普及的年代,我尤其喜欢读书,习惯在稿纸上写作。学习之余,我断断续续写了一些散文、诗歌,还完成了一部十余万字的小说,手稿保存至今十几年,依然清晰完整。记得当初拿着崭新的手稿去打印店,老板调侃道:“小朋友真有钱,让我打一本书得花好几百块,怎么不去买新书?”我笑着回答:“这是我写的手稿。”
因学业成绩不尽如人意,我将课余时间大多投入写作与书法之中,最大的开销便是购买课外书刊。2005年的一天,我在县城书店偶然发现唯一一份书法类报纸《书法报》。通过认真阅读,我不仅见识到风格多样的书体作品,也学到了许多学习书法的有效方法。这份报纸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自己此前对书法的理解仍停留在门外汉的阶段。对于来自乡镇、信息相对闭塞的我而言,这样的报刊显得尤为珍贵。我将书店所有各期的《书法报》一并购买回家。之后萌生了订阅全年报纸的念头,但每周的零用钱实在太少,而向家里开口索要额外费用购买课外报刊,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于是,我只好每隔几个月便专程前往县城书店,购买新近一两期的报纸,默默自学。我对篆书尤为感兴趣,通过报纸开始认识李刚田、张永明、樊中岳等当代篆书名家,进而了解李斯、吴昌硕等大家。我常对照《书法报》刊登的篆书作品练习。高中校庆时,我精心临摹的一幅篆书作品入选全校展览,令我倍感自豪。
真正的书法专业学习,我是在大学开始的,此前连宣纸都未用过。凭借早年的硬笔基础,我在大学勤奋钻研书法,毅然主攻篆书,成为协会书展中为数不多的篆书作者。“写篆容易,习篆难”,写篆书需先识篆字,稍不注意就会出错。因此我很少创作,一旦动笔便是大件,如在校书法展上,我利用“五一”假期,创作了一幅八米小篆长卷《千字文》。为完成这件作品,我每天早出晚归,独自待在空荡的教室里,带着干粮书写一整天,如此连续七天。
在书法之路上,我有幸得到多位良师益友的扶持与指引,其中对我影响至深、令我始终心怀感激的,是崔国强、柳长忠和周用金先生。
与湖南省硬笔书协主席崔国强先生结缘于2008年。当时我担任校书法协会负责人,慕名拜访了他。他热情接待,并爽快答应为我校题写协会名称,也支持我自愿接管省协会无人维护的官网。尽管毫无经验且设备匮乏,我通过自学和借用同学电脑,逐步维|护起网站,之后更组建大学生团队共同运营。网站越办越好,我也获得了崔主席的信任,先后被任命为协会论坛总编、官网执行总编及年鉴编辑部主任。23岁时,我被破格提拔为湖南省硬笔书协常务副秘书长,主持编辑出版了《湖南硬笔书坛年鉴》,全心投入协会工作,成为书法界活跃的年轻骨干。
与柳长忠先生的相遇,源于一次饭局。2011年,现任湖北省硬笔书协主席柳长忠来长沙出差,受湖南省硬笔书协的接待。作为湖北老乡,我应约参与。席间与柳主席相谈甚欢。不久后,我便收到柳主席邀请,赴湖北孝感出席中国汉字书写节,后又聘我为中国硬笔书法网网络总监,将我推向了全国硬笔书坛舞台。这对当时24岁的我而言是莫大的机遇。自2012年起,我写的新闻报道常见于全国各大书法网媒报刊,成为网友口中的书法“记者”和“百事通”。因此,我曾连续八年获评中国硬笔书协年度先进工作者,29岁时,我当选为中国硬笔书协理事。
结识时任湖南省文化厅厅长周用金先生,则是偶然机会。周厅长是文化型领导干部,亦是当时湖南仅有的三位中国书协理事之一。他对书法的热爱与谦逊作风深深感染了我。因为缘分,我有幸成为其助理和秘书。他撰写的书法著作,常让我担任第一读者、编辑乃至设计师,我有时直言不讳指出问题,多数意见被他采纳。我们常一同驾车外出,不知情的人见厅长驾车我坐车,好奇询问:“这小伙子是什么人?”饭局遇劝酒,他会笑指我说:“我是他司机,待会要给他开车。”退休后的周厅长潜心书法事业,著书立说、培养新人。2016年在湖南省文旅厅、省民政厅支持下,他联合多位领导、书画名家创办湖南省湖湘书画院,先后任命我为办公室主任、秘书长、副院长,负责书画院日常事务。对于我的提拔,周厅长说:“小赵,其实我观察你好几年了,你做事一直很踏实。”
越努力,越幸运。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与三位书家的结缘,成就了今天的我。饮水思源,师恩不忘,我始终铭记人生每个阶段遇到的良师,感谢他们对自己的提携与培养。
回首往事,我庆幸自己一路的坚持。入行近二十年来,甘坐冷板凳、潜心钻研,靠着一点专注与几分踏实,在文艺领域全面发展,以书法与教育为土壤办学育人,贡献自己一份力量。于我而言,已是圆梦。
——本文发表于《书法报▪硬笔书法》2025年10月1日第19期“硬笔人生”栏目,责编:夏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