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倪文东 : 读碑临帖明古今、著书立说知天地
发表日期:2018-04-04 09:13:54 来源:本站 被阅读[4337]次

倪文东 : 读碑临帖明古今、著书
立说知天地

      倪文东,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教授、教育部艺术学理论教学指导委员、长城书画研究院院长、京师印社社长。
      倪文东先生从小生活在“人文胜地,人杰地灵”的黄陵,在父亲和老师的教导下,深受传统文化的滋养、熏陶和启迪,习书练字,学书有年,临池不缀。从一个黄土高原的插队知青到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的教授,倪文东学书法,教书法,读书、写书、编书,走过的是一条艰难曲折,勤奋刻苦,自信自强,笃诚务实的道路,尤其在北京师范大学书法教学的第一线,讲授书法基础、书法概论、中国书法史、篆隶技法、篆刻学、草书基础与技法、书法与装潢设计、电脑美术等专业课和基础课,以超常的工作和劳动,出版了30余部教材和专著,发表了20多篇论文,创作了大量书法篆刻作品,获得了诸多的荣誉,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后来又晋升为书法专业的教授,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教育委员和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的评委……。

      倪文东先生书法研究目标明确,涉猎面广,主要在书法教育研究、陕西近现代书法研究、汉唐书法史论研究、近现代书画印款研究及书法鉴赏和评论研究等方面作了长期深入的探索,他的书法篆刻理论及实践研究因基础扎实、资料翔实、观点新颖、角度独特、方法可行而受到书法界专家同行的关注和好评。
      20年多年来,倪文东学习和研究书法有着真真切切的体会:书法是中国艺术之魂灵,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信仰,书法艺术让人沉思,催人振奋,使人升华。倪文东先生选定书法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长期潜心研究,刻苦临池,深有领悟。


      倪文东先生早年书法从柳公权的楷书入手,那时找不到古代碑帖,书店里卖的只有现代书法家仿柳体楷书写的《雷锋日记》和仿颜体楷书写的《王杰日记》,倪文东选择了前者进行学习。上大学后,才找到真正的古代碑帖,开始学习欧阳询的楷书《九成宫醴泉铭》,十余年,打下了扎实的楷书基础。后又临习了颜真卿的《颜勤礼碑》和魏碑《元怀墓志》等,使他的楷书多一些趣味和变化。先生楷书宗法欧体,涉猎颜、柳,妙参北碑,严谨而奇险,含蓄中见外拓,秀丽中兼雄强,将魏方、欧险,颜正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有专家评其的楷书:“以阴柔之笔写刚强之气,借爽利之画表峻拔之势,清俊雅逸,绮丽灵动。”
      由于书法教学工作的需要,倪文东先生必须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兼杂起来,但重点还是在篆隶和行书方面。他认为作为一名书法专业的教师,临习和研究的面应该宽一些,要多元化,全方位地学习和探索,不要过早地形成所谓个人风格。在教学当中,不能因为自己不擅长某一种书体,而限制自己的学生,书法学习应该是开放式的,多层面和多方位的,不能学生问你,你说不懂,学生让你示范,你说不会,那将是一名不合格的书法教师。

      倪文东的行草书先临习王羲之的行草书手札及《兰亭序》和《集王圣教序》,在此基础之上,将王派行书扩展开来,临习智永的《草书千字文》,李北海的《云麾将军李思训碑》,陆柬之的《文赋》,参入孙过庭的《书谱》及米芾、黄庭坚、董其昌、赵孟頫、王铎等人的行草书。在风格上追求潇洒跌宕,蓬勃淋漓,笔墨酣畅,大气横流,遒劲苍浑,笔势冲融的风格和气势,如长江大河汹涌,舒展、奔放,却有意态天成之妙,在艺术效果上,追求奔放中见法度,精微中见气韵的风格和气度,努力使节奏感与韵律美跃然纸上。

      有了比较扎实的行楷书基础之后,倪文东开始涉足篆书和隶书,借鉴了清代书法家学习篆隶的经验,先学篆书,后临隶书,不像唐代人那样,用楷书的笔法去写隶书,而是像清代人那样用篆书的笔法去写隶书,这样先生的隶书便显得古朴厚重,圆润苍劲,而不是流于轻滑和漂浮。先生的篆书,金甲籀文的字法、笔势、形体,皆有所本,依法循度,藏头护尾,圆润而刚健,拙而能巧,圆而兼方,力求血脉贯通。我的篆书以金文、石鼓为基础,参入汉篆及清代邓石如、吴让之、杨沂孙、吴昌硕、徐三庚等流派篆书的笔意和笔趣,在结体取势上,时而纵长,夸张劲健;时而宽短,变纵为横,以斯篆之笔写缪篆之体,体方势圆,静中寓动,努力使作品既有浓厚的传统意味,又不拘泥于传统,有继承,更有创新。


      倪文东先生隶书选择了难度较大的汉隶摩崖《石门颂》临习,取其圆转和含蓄,追求绵里裹铁之韵味。后来又临习《西狭颂》、《封龙山颂》、《张迁碑》和《好太王碑》,取其方劲厚拙,平直简古的风格和韵味。近年来,先生尝试着将篆书和隶书结合起来写,将篆书之笔法、隶书之结体及篆刻之刀笔趣味等融为一体,加上长跋题款,写来灵活多变,生动自然,不计工拙。隶书力求个性鲜明,以篆法为之而别具风致,提按之间,不恪守“蚕头雁尾”波磔分明的汉碑通则,分行布白亦不描摹汉隶端正匀称的仪态,而是伸缩揖让,疏密奇正,大开大合,收放有度,表现出自己对自然、艺术、人生感悟后的新意,展示出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趣。
       倪文东先生的篆刻重视构图和设计,将写篆和刻字结合起来,熔历代名家印风为一炉,印文线条见骨见筋,印面或饱满,或简约,都力求荡漾出明快之韵、雄厚之气。弥漫于线条之间的是沉着、坚挺的刀功和浑朴、秀润的艺术境界。先生的篆刻造型或简古,或端凝,或醇正,或跌宕,或以质直朴拙取胜,或作秀美玲珑之致,以表现自己独特的构思。

 
     “书法创作成就的高低最终取决于文化艺术修养的深浅。一个人书法创作成就的高低以及艺术生命的旺盛与否,取决于什么呢?是用笔、用墨、结字、章法等‘字内功’吗?不是!而是取决于他的知识结构和文化修养等‘字外功’”。书法之妙,在于自出机抒,掌握书法技巧之后,书艺水平的高低,就要看其学识和修养的深浅”。这是倪文东先生的论书心语,亦是先生的学书心迹。
      任何辉煌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倪文东并不满足过去的成绩,还有许许多多的书要读,还有很多课题要研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不断地创新,刻苦临池,精于临摹,练好“字内功”;研究书理、精通书史,修好“字外功”,努力做到“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20多年的学书、读书、教书和著书生涯,使先生感觉到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越练越觉得难,越学越觉得深,从而也悟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热爱生活,努力工作,只要有耕耘,就会有收获。“行动尊孔孟,思想奔老庄”,工作上和事业上要发奋图强,像孔孟先圣先哲那样积极出世,努力进取;思想上和荣誉上要自然而然,不求索取,不图名利,无为而为。
      任何艺术都源于现实生活,离不开生活实践,书法也是如此。搞文学创作要求作家深入生活,从生活中吸取丰富的养料。研究和学习书法,又何尝不是这样?为了使中国书法艺术发扬光大,付出自己的一生而从不悔改,不断探索,不断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