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纂刻 
沙孟海——印学形成的几个阶段
发表日期:2006-10-29 22:16:00 来源:不详 被阅读[4412]次

印章很早就有,一般上溯到春秋战国。《双剑?古器物图录》著录安阳出土三颗铜玺,标为商代,虽然不是科学发掘所得,其中一颗图案与商代铜器上所铸族徽相似,可能就是商代作品,或者是西周作品。
商代甲骨卜辞一般有卜人具名,可以说这批卜人便是最早的篆刻家。但不是印章,不算数。
古代制作印章的人,历史上都没有姓名。三国时代曾有印工杨利、印工宗?,见《三国志注》。原文是“印工杨利从仲将(韦诞字仲将)受法”《广印人传》读破句,误题“杨利从”,应更正。杨利、宗?既然是著名的印工,他们一定是自篆自铸的专业工作者,这可算真正的篆刻家了。可惜那时只当他们是普通工人,社会上还未把印章铸造看成一门艺术,自然谈不到印学(那时有所谓“相印法”,用法术来占吉凶,纯是迷信东西,与印学无涉)。
中世纪有些封建帝瑟瑟为了重视国玺,命令当时文学大臣书写玺文,如后唐庄宗命令冯道书写玺文,宋英宗命令欧阳修书写玺文,......刻者是谁,史无明文。冯道、欧阳修只会篆,不会刻。刻的人只会刻,不会篆。今天讲印学史,当然数不到他们。
会篆会刻的印学家,应该首先推北宋的米芾。
过去讲印学史的,或者认为明代文彭、何震是印学的开山祖师。或者认为元初赵孟?是第一位印学家。赵孟?精篆书,擅长印学,特别是细笔朱文印,姿态柔美,比较专门,为后世所推重,称之为“圆朱文”。但未听说他是自己刻的。当时所用印材,一般是铜、玉、牙、角、水晶、黄杨这类,质朝圣乐易受刀。文人只写不刻,也是常情。世称米芾各印出于亲镌,我起初不相信。但是米芾讲究篆书是事实。上海博物馆藏《绍兴米帖》,是他篆书代表作。再看米芾自用各印,多数刻划粗拙,与同时代欧阳修、苏轼、苏辙等人所用印章刻划工细完全两样。说他自己动刀,是有理由的。
法书,名画的鉴定,盖印作“印验”,唐朝就有。随着宋代“文人画”的兴起,诗、书、画作家踵事增华,逐渐有在名款下加盖印章的风气,既表示郑重,也增加美感。故宫博物院藏《褚摹兰亭》米芾跋后连用“米黻之印”、“米姓之印”、“米?之印”、“米?”、“米?之印”、“米?”、“祝融之后”苹果了。这种做法,可说是他所独创,以往不曾见过,后世也少有(只有赵孟?、张风等少数人有过)。米芾所著《书史》、《画史》两书中都曾有几条论到治印与用印问题。如说:“印文须细,圈细与文等。近三馆秘阁之印,文虽细,圈乃粗如半指,亦印损书画也。”“瑟

[1] [2] [3] 下一页